关闭

你关心的餐饮头条

带您体验张亮麻辣烫

带您了解我们的行业

餐饮创业真的有大家想的那么好吗?

时间:2025-08-01
来源:张亮麻辣烫

  刷朋友圈时,总能看到某位朋友晒出温馨的咖啡馆九宫格,或是深夜食堂里的烟火升腾。这些精心设计的画面,往往掩盖着一个残酷真相——在2025年的创业版图上,餐饮早已不是浪漫的避风港,而是全民参与的生存游戏。

  光鲜滤镜下的现实引力

  当朴新教育转型做快餐、优客工场CEO转行卖包子,这场跨行业大迁徙的背后,是创业者们对餐饮行业的三重滤镜想象:十五万就能盘下一间街角小店,每天流水过万似乎触手可及;摆脱办公室政治的快意人生,在煎炒烹炸中重塑自我价值;更诱人的是那些流传民间的暴富传说,仿佛只要招牌挂上“网红”二字,就能自动成为打卡圣地。

  这些美好幻象在碰撞现实时往往碎得彻底。杭州某社区网红面馆的张老板,在设备采购清单上发现:能同时完成煮面、炒浇头的智能料理机,价格比他预想的高出三个零;深圳白领辞职开的轻食店,开业三个月后发现,周边三公里内同类型店铺多达47家;更不必说那些永远算不清的账——平台抽成、损耗成本、淡季空转,这些课堂外的数学题让无数创业者半夜惊醒。

  三座成本大山压顶

  餐饮江湖流传着新“三座大山”的传说:房租要吃掉流水三成,人工成本直逼四成,食材价格像过山车般起伏。北京五道口某麻辣烫店主算过细账:每串1.5元的菜品,平台抽成后实际到手0.9元,还要负担包装费和满减补贴。更魔幻的是外卖平台的游戏规则——不参加“满30减15”就没曝光,参加了却要倒贴钱做生意。

餐饮创业真的有大家想的那么好吗?

  当“日流水破万”变成“日亏损两千”,很多创业者开始理解行业黑话的真谛:“养店期”不是培育客群,而是用存款给房东打工;“爆单”不是喜讯,而是后厨集体崩溃的前奏。某二线城市茶饮品牌市场总监透露,他们测算过新店存活率:在抖音投放3万元获客的成本,需要连续三个月日均200杯销量才能回本。

  幸存者们的通关秘籍

  在成都玉林路开了十二年社区火锅的老杨,道出了这门生意的核心机密:别信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的鬼话,他的秘制底料配方每年都要微调三次;别指望雇个店长就能当甩手掌柜,他自己至今保持着凌晨三点验收食材的习惯。更残酷的是迭代速度——去年流行的露营风餐厅,今年已被AI点餐机器人取代,明年的潮流可能是元宇宙主题餐吧。

  那些真正活下来的店铺,往往深谙“反常识生存法则”:把60%精力放在选址调研而非菜品研发;用预制菜保证出餐速度,而非执着于现炒现做;甚至故意将菜单设计得不够完美,留出季度更新的弹性空间。广州某连锁粥铺创始人直言:“现在做餐饮,七分在经营,三分在味道。”

  热爱才是最后的底牌

  当创业扶持政策给失败者托底,当跨界大佬们带着资本入场,普通人入局餐饮更需要清醒认知:这不是退路,而是更艰难的征途。那些凌晨四点亮起的厨房灯光,处理客诉时的鞠躬道歉,面对食安检查的提心吊胆,都在反复验证一个真理——唯有真正的热爱,才能支撑创业者穿越行业周期。

  说到底,餐饮创业就像升级版的人生模拟器,这里没有一键通关的秘籍,只有日复一日的琐碎坚持。当你在商业计划书上写下“预计回本周期6个月”时,最好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。毕竟在这个全民参与的生存游戏里,活得久才是真本事。


关闭